杠杆股票软件 明朝晚期的中俄第一次外交联系:寻找契丹
“契丹”一词,在15-16世纪的西方曾经很有魔力,能够引起西方人的无限向往杠杆股票软件,直至利玛窦与鄂本笃来华之前,实际上成为西方广泛流传的东方象征。
1、向往契丹
1124年,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众到达中亚地区,建国西辽。西辽政权存续了近百年的时间,是中亚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,先后吞并东西喀喇汗王朝、花剌子模,将乃蛮、康里、葛逻禄等国家变成附庸,其疆域东起土拉河,西包咸海,北越巴尔喀什湖,南尽阿姆河、兴都库什山、昆仑山,面积不下400万平方公里,是当时中亚最强大的王朝,盛极一时,阿拉伯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(Kara-Kitai),即“大契丹”,也名“黑契丹”。
12世纪初,西辽军队大败塞尔柱军队,消息传入欧洲,西方听说东方有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约翰长老主持的国家,从此契丹成为中国的称呼。当时西方只知契丹,并不知中国。
在元代,西方来华的著名游记作者马可·波罗,可以说是契丹神话化的始作俑者。在《马可波罗游记》中,“契丹”一词是对于北部中国的指称,他集中而夸大地描述了东方契丹的财富和繁盛,于是对西方来说,契丹近似神话的国度。
展开剩余89%契丹由此成为财富的象征符号:马可·波罗将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与作为商人对财富的向往,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,构成了“契丹”的新形象,使西方人看到了一个充满诱惑的东方新世界。
在西方,大家于17世纪初叶还认为契丹国(Khitay,即马可波罗写作的Cathay,波斯人、突厥人,有时又包括俄罗斯人经常前往那里去)与葡萄牙人在一个世纪之前到达的那个中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。
波斯湾的波斯人断言契丹和中国是同一个帝国的两个名称。但葡萄牙人,尤其是耶稣会士们都怀疑穆斯林们使用了各种诡计,无法信任他们。如果中国和契丹是同一个国家,那么为什么它们要有两个名字并要经由两条道路而到达那里呢?
2、大明和沙俄
中俄的最初接触,是在蒙古帝国统治时期。明修《元史》中记载了蒙古俘虏斡罗斯(斡罗思)之事,记录了斡罗斯作为大元帝国士兵参加高邮之战的事迹,留下了俄罗斯人在中国内地的最早印迹。
法国学者布尔努瓦(Lucette Boulnois)在《丝绸之路》一书中称:“只有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到中亚蒙古人地区的一段路程例外,那段交通路线上仍从事珍稀织物的少量交易。这类珍稀织物也沿着13-14世纪的两条路,而少量地流入欧洲。这两条道路之一是塔里木—小亚细亚的传统道路;另一条则位于靠北很远的地方,从亚美尼亚、克里米亚和高加索的海港出发,沿着黠戛斯草原和西伯利亚南部一直到达北京或喀喇和林。”
15-16世纪,俄罗斯还只是通过中亚购买中国商品,与中国建立起一种间接的贸易联系。16世纪末,俄国商业税册中记有一种称为“基泰卡”的中国织物,表明以中国命名的丝织品已在俄国销售。
随着俄国向外不断扩张,17世纪初俄国兼并西伯利亚,边境已推进到鄂毕河、额尔齐斯河、叶尼塞河上游,“出现了诸如秋明(1586)、托博尔斯克(1587)、苏尔古特(1594)、塔拉(1594)、上图里耶(1588)、曼加泽亚(1607)、托木斯克(1604)等城市”(17)。其疆界在达于西伯利亚以后,为其通过蒙古各部为中介,发生与明代中国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创造了条件。
17世纪俄国与中国之间的交往关系,是通过蒙古人为中介的。俄国学者认为:“俄国之所以竭力同蒙古保持联系,还因为可以向蒙古人探明去中国的道路,并且可以与中国建立通商关系,这正是俄国在整个17世纪力求达到的目的。”
俄罗斯在大规模扩张与明朝中国接壤之前,只能通过蒙古汗国为中介,去寻找“契丹”。俄国人最早也正是通过蒙古人得知中国人的,“称‘基泰齐’,基泰,俄文为Китай。根据《苏联大百科全书》的解释,俄文‘基泰齐’来源于‘契丹’一词”。
俄国学者直言:“俄国人是何时知道中国的?在征服西伯利亚之前,俄国似乎还不知道中国的名称”,并以为“俄国边境官员和管理官员为了进行贸易,而更多的情况是出于他们个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,时常自行派遣使节去中国”。这里的所谓“使节”,其实只是边境地方派遣的人员而已,不具备正式外交使节身份。
佩特林应该就是其中之一,不过他很幸运地通过蒙古喇嘛的引导,到达了中国首都北京,成为所谓俄国的“契丹”即中国的最早见证人。俄国人最早得知中国,可以推论应即在此时。
俄国人对于“契丹”的认识,始于蒙古人。《十七世纪俄中关系》中的《第13号文件》记载1617年托博尔斯库官署接待蒙古阿勒坦汗使臣的纪录摘要:“阿勒坛皇帝的使臣们还说,在阿勒坛国附近有个中国,由阿勒坛皇帝那里走到该国,走得慢要六个礼拜,走得快要四个礼拜。中国皇帝[名叫大]明。中国的城是砖砌的……城中间有条大河……中国的货物有:绸、丝绒、花缎。中国出产金、银……中国种植的谷物很多,有小麦、大麦、燕麦、黍。中国的兵器是弓箭,但没有大炮和火绳枪。据说中国很大。”
这段记述说明,俄国当时的“契丹”信息,是通过蒙古人作为中介传递的,并不很准确。
阿勒坦汗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俄国文献中是1604年,是从俄国最初得到蒙古阿勒坛(坦)汗的情报开始的。这一阿勒坦汗,所指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部首领硕垒乌巴什珲台吉。喀尔喀部属左翼蒙古,原在哈尔哈河与克鲁伦河附近,16世纪中叶迁移至漠北,东接呼伦贝尔,西至科布多,南临大漠,北与布里亚特接壤,漠北喀尔喀蒙古阿勒坦汗与明朝建立有朝贡关系。
当时史称阿勒坦汗的有蒙古两部落首领,一是漠北蒙古喀尔喀部首领,一是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,后者在明朝时期以俺答汗之称而赫赫有名,其生平事迹有17世纪初蒙文《阿勒坦汗传》传世。
3、沙俄寻找契丹
1618年,俄国大贵族、军政长官伊凡·谢苗诺维奇·库拉金公爵派遣哥萨克十夫长伊瓦什卡·佩特林和安德柳什卡·马多夫护送外喀尔喀和托辉特部使者返回蒙古,并一路南下打探有关于中国的各种信息。
实际上俄国1608、1616、1618年曾经3次派遣去蒙古的使团,这充分表明,使团一直是在探寻“契丹”。
二人将使者送到蒙古后,马不停蹄走了五个礼拜穿过草原抵达中国,据称“一路上忍饥挨饿,历尽千辛万苦,迫于饥饿,斋期吃了肉食,玷污了自己的灵魂。”
俄国人首次经历草原丝绸之路到达了北京,是俄国第一次寻找到了通往“契丹”的道路。根据佩特林《关于中国、喇嘛国和其他国土、游牧地区与兀鲁思,以及大鄂毕河和其他河流、道路等情况之报告》,其经历行程简述如下:
1618年5月9日从托木斯克出发——吉尔吉斯河——阿巴坎河——克姆奇克河——乌布苏湖——唐努乌拉山脉——阿勒坦汗驻地——诸王分地——穆尔果钦(曼齐喀图王妃和她的儿子奥楚台吉管理)——板升(有两城)——洛宾斯克(曼齐喀图王妃管辖)——克里姆(长城)——锡喇喀勒葛(张家口)——锡喇(宣化)——雅尔(怀来)——泰达城(南口)——白城(昌平)——于9月1日到达大中国城(北京)。
由此可见,1618年5月9日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出发的佩特林,经历漠北蒙古草原丝绸之路到达板升,即丰州滩(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),那里经过俺答汗及其后世治理,已是蒙汉聚居区,然后经张家口、怀来、南口、昌平,于1618年9月1日进入北京,来程走了3个月零22天;在北京仅有4天;并于1619年5月16日返回了托木斯克,返程走了7个月零6天,整个行程约一年时间。
在来华行程中,佩特林记述了经过的蒙古地区情况:“蒙古土地上出产各种粮食,有糜黍、小麦、燕麦、大麦和其他很多我们所不知的作物。这里的面包洁白如雪。蒙古土地上还种植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,如苹果、甜瓜、西瓜、南瓜、樱桃、柠檬、黄瓜、洋葱、大蒜等。”又说:“蒙古没有宝石,有珍珠,但成色不好。没有黄金,但白银很多,是从中国运来的。”
佩特林把张家口称为“锡喇喀勒噶”,那里丰盛的商品给了他深刻印象:“城里有很多石砌的店铺,刷以各种颜色,上面绘有各种花草。店铺里的货物种类繁多,除了呢子和宝石没有,其他各种颜色的丝绒、锦缎、条纹绸和塔夫绸、镶金和铜的锦缎极多。还有各种蔬菜、瓜果,各种药材,各种粮食,例如南瓜、黄瓜、大蒜、洋葱、萝卜、胡萝卜、芜菁、白菜、苹果、西瓜、甜瓜、石竹、肉桂、大茴香、防风、罂粟、肉豆蔻、菫菜、杏仁、大黄,和很多其他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蔬菜。”
“中国人无论男女都很清洁……中国人不擅战。他们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。”
佩特林对于接着走过的中国城市中的生意状况格外关注,他记述“锡喇”(即宣化):“城里生意比前面那个城市更兴隆,蔬菜和瓜果更多,早晨行人多得水泄不通。”
记述“雅尔”(即怀来)说:“这座城市里的市场更热闹,货物齐全,有各种蔬菜和其他吃食。市内无一处空地,到处是砖石砌成的院落和店铺,还有十字路口。”
记述泰达城(即南口):“店铺里的商品较之前面两个城市更多,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蔬菜小酒馆里卖酒、蜜水和各种外国酒水……这座城里的人口也比前面几个城市多,各种贵重物品、蔬菜和大米都十分丰富充足。”
记述“白城”(即昌平):“城里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……这个白城里的各种货物、贵重商品、蔬菜和吃食比别的城市更丰富。”
4、明朝官员索贿而未能觐见皇帝
从白城到“大中国城”即北京有2天行程,佩特林记述:“大明皇帝就住在这里。这座城市非常大,石头砌成,洁白如雪,呈四方形,绕城一周需4日……在大中国城的白色外城之内还有一座磁城,那里是皇帝居住的地方。”他所说的“磁城”显然就是紫禁城。
关于“大明皇帝住的磁城以各种奇珍异宝装饰起来,皇宫矗立于磁城中央,宫殿的上方是金顶”,都是佩特林听说的,佩特林记述“我们没有到过大明皇帝的宫殿,也没有见到皇帝。原因是没有可进献的礼物”。
佩特林: “我们是全罗斯大君主、沙皇米哈伊尔·费奥多罗维奇大公的使臣,请求觐见大皇帝。”
明朝官员: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礼物?
佩特林实际上不是正式的俄国使臣的身份,他的任务并没有觐见中国皇帝的使命,也不可能带着礼物。而明朝礼部对外国外藩使臣索贿是当时众所周知的事情,15世纪的朝鲜国海难漂流到中国官员崔傅,在返回朝鲜途中在京师遭遇礼部官员强索财物,回国后记录在日记《漂海录》中。在历代数百位朝鲜使者来华的日记散文记录集《朝天录》中,也到处可以看到这种索要财物的事迹。
中国官员得知佩特林等人“未带任何礼物”:“按我们中国的风习,没有礼物不能见我们的皇帝。”他责备俄国使者说:“你们是白沙皇首次派来的使节,本应向我们的皇帝进薄礼。我们所看重的并不是礼物,而是白沙皇向皇帝进献了札物,这样,吾皇也会派使臣带着礼物去见你们的沙皇,并且会赏赐你们这些使者并护选你们回国。”
事实上礼部并无此种强制性#深度好文计划#规定,只是某些官员个人想趁机分润,
因此沙俄的使者的遭遇实际上是很“正常”的事情。于是,佩特林二人最后只好带着一封国书和一副中国地图返回莫斯科。今人研究认为,这份所谓国书可能也是假的,是佩特林为了敷衍了事而假造的。
作为西方人,佩特林首次对中国长城进行了描述:“长城是砖石所建,我们计算了一下,长城两侧的墩台约有100个,据说从大海至布哈拉,尚有墩台不计其数,每2个墩台间的距离约为一箭的射程。外面询问了中国人,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从大海直至布哈拉的长城,以及为什么长城上有那么多墩台。中国人回答说,长城从大海绵延至布哈拉,是因为这是两个国家,一边是蒙古,另一边是中国,长城就是国界。而长城上的墩台多是因为,一旦有敌人接近边界,我们就在那些墩台上燃起烽火,以使我们的人集合,到城墙上和墩台上各就各位。”
他称呼中国长城为“克里姆”,来自蒙语的“海勒姆”,是“墙”之意。
俄罗斯人首次中国之行留下的资料,保存至今的原本文件只有3份:佩特林的《关于中国、喇嘛国和其他国土、游牧地区与兀鲁思,以及大鄂毕河和其他河流、道路等情况之报告》,佩特林在索尔多格休息站回答问题的纪录,在历史文献中常被称为《佩特林口呈》;以及佩特林和马多夫请求奖励他们中国之行的呈帖。
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佩特林等二人虽然没升职杠杆股票软件,但加了薪水。彼特林涨为7卢布25戈比、6.5俄石黑麦粉、1俄石谷子、1俄石燕麦粉;马多夫涨为7卢布25戈比、5.5俄石黑麦粉、各0.5俄石谷子和燕麦粉。
发布于:浙江省